根據2010年6月第五屆教省總議會中通過的《香港聖公會教省教育政策文件》,香港聖公會學校有以下主要的教育核心價值:
以上的核心價值,顯示了聖公會學校對學生的心靈、道德素質及公民素質的著重。其實,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宗教之間有很多共通和關連的地方。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品格及公民素質,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生活範疇中,如個人、家庭、朋友、社會、世界等,都能夠活出更豐盛的生命,對他人及社羣作出貢獻。德育關心培育個人品德,如仁愛、智、信實,並培育普世價值,如公義、和平、人權、尊重他人等等。根據Westheimer and Kahne,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良好的公民素質,成為「盡本分的公民」、「參與式公民」及「公義取向式公民」。宗教教育則除了關懷學生的心靈素質,亦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認識及反思生命信念、情感、意義及價值等課題,當中自然也包括了個人的信念、自我身分認同、自我與他人關係、個人情緒、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關懷等等。由此可見,要貫徹聖公會學校的教育理念去發展整全教育,需要發展一套有宗教向度的德育及公民教育。
如何能藉着有宗教向度的德育及公民教育,達到培育道德素質、公民素質及個人心靈的目的?Thomas Groome提出了一個整全的、適合當代生活需要的教育方法:生活—信仰—生活(life—faith—life),正符合上述的需要。簡單來說,Thomas Groome的理論就是從生活到信仰,再回到生活。根據他的理論,教育的目的是:1. 讓人更加活出人的性情與價值(live more humanly)。2. 讓人得到知識(inform),藉此陶造(form),甚至改變(transform)人的生命素質。3. 讓人的潛質得以發展。在教育過程中,人學習到知識,認識到生命為何及如何生活,懂得作道德決定、選擇生活的方向與方式,活出人的性情與價值。這種教育方式強調人要反思自己的知識、生活處境與生活價值,從自己及他人的經驗中學習,再作各種價值判斷與決定。在這種教育方法中,基督教信仰有它的獨特位置。基督教信仰是關於上帝或超越者與人的關係,但基督教信仰同樣關心人的生命與生活價值,它提供了道德的規範、生活的方式及生命的目的,讓人參考與選擇。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規範、生活方式及生命目的都包含在上帝的管治這個概念以內。上帝的管治就是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應該過的生活,它鼓勵人與人之間要建立愛的關係,人要懂得互相尊重,彼此相愛。人總是活在社羣中,在不同的生活範疇有不同的社會身分,與不同的人及羣體建立不同的關係。基督教信仰是道成肉身的信仰,耶穌基督住在人羣中間,實在地為世人獻上自己;信奉基督教信仰的人也要為他人及社會作出貢獻,讓人得到更豐盛的生命。
聖公宗中學「德育、宗教及公民培育」計劃將參照以上「生活—信仰—生活」教育方式的精神,讓學生的生命得以改變,擁有更好的生命素質。縱然學生不是基督教信徒,但他們同樣可以藉着學習各種有宗教向度的道德價值及社會價值,成為一個有良好個人品德與公民素質的人,為家庭、學校及社會作出貢獻。教育的目標是對學生有整全的關懷,基督教重視學生的心靈發展向度,也就擴展了一般道德價值及公民價值所重視的學生品格、思想、情感等向度,使之更加符合整全教育的理想。本計劃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有宗教的向度,就能夠關懷人的深層需要,讓人從本身的限制中釋放出來,使人不再受制於過去,能夠更積極地朝更多方向發展自己,達到生命改變的目的。
培育學生的品格與心靈:
學生方面:
本計劃由 2015-2016、2016-2017 及 2017-2018 三學年分階段推出,本計劃的內容概要如下:
1. 編製學科整體規劃及架構